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可以杠杆的股票平台
2024年9月,北京已经入秋。在央视总部大楼里的一间演播厅内,七家中国光伏龙头企业的掌门人齐聚《对话》节目录制现场。
他们分别是,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tcl中环董事长李东生、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以及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年龄层横跨“老中青”三代。
同一聚光灯下,现场参与录制的观众们看到了七位光伏掌门人不尽相同的性格:谨慎的钟宝申,内敛的李仙德,“活泼”的高纪凡,稳重的刘汉元······特别是在节目录制尾声的一场互动中,当主持人要求七位光伏大佬各自拉着系在同一支笔上的线,一起写下“合”字时,刘汉元率先打破沉默,张罗着其他人进入游戏环节。
半年后,这一场景在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的一场媒体交流会上被记者所提及。刘汉元回忆起当时的感受:“在现场,大笔被软绳子牵引着,你才会发现(大家被)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那个‘合’字要写起来是多么不容易。”
诚然,在通威股份(600438.SH)的管理层架构中,刘汉元早已淡化了他的身影,其女刘舒琪,已经于2023年接棒该公司董事长的职位。然而,正是在这一年第四季度,国内光伏产业开始陷入了非理性竞争,产业链价格持续大跌,主材制造环节遭遇大面积亏损,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绝大多数光伏企业迎来了经营上的“至暗时刻”。
本轮光伏周期所产生的“杀伤力”,让已经经历过几轮行业周期的刘汉元也心生感慨:“2024年通威股份要面临我创业四十多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但他似乎无所畏惧。今年5月中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刘汉元面露标注性的笑容,说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反内卷”
近期,由央视出品的中国首部光伏行业大型纪录片《逐光》,将第二集的镜头对准了通威股份旗下控股子公司永祥股份的多晶硅生产基地。
刘汉元受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多晶硅)全面的超越,不是偶然、不是巧合,而是人类到今天为止在这些领域里真正的先进制造能力。”
这句话适用于中国光伏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从早年的追赶,到数年前的超越,再到当前的领跑,中国光伏产业积蓄了雄厚的规模、技术基础。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通威股份:从多晶硅产能、技术的追随者,到如今的行业第一;从专注于硅料、电池片的专业化模式,到如今的垂直一体化龙头,该公司在过去几年里,的确取得了令同行惊叹的成绩。
然而,周期面前,众人平等。“供需错配不断加大,就好像大家一起在拉橡皮筋。”刘汉元说,当前行业周期之所以让人感到漫长,就是“没有人想要松手”。在“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心态下,国内光伏行业陷入长达一年时间的普亏状态。这个在众人口中被称作朝阳产业的行业,终于成了国家“反内卷”的重点目标。
时间来到2025年,随着光伏行业周期性调整进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光伏大佬开始缺席行业重量级会议或者展会。刘汉元则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出席光伏行业的第一大展会“SNEC PV”。
尽管在公开场合鲜少听到刘汉元的观点,但如果梳理近一年多以来的发言,刘汉元的“反内卷”观点则是越来越坚决。
2023年11月,由通威股份主导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光伏产业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身为东道主的刘汉元当时认为,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不是真正的过剩,市场尽可能交给市场办。“未来的潜力增长空间还巨大的产业,过剩几乎都会在短的时间,半年、一年或者稍微长一点的时间,重新取得新的平衡,所以我们认为不用太多担心,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政府适当引导就可以应对这次所谓的大家的产能危机与过剩的危机。”
不过,当这场大会来到了第七届,一年时间里,刘汉元已经明显感受到光伏行业的竞争走向失控。2024年11月,他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依旧强调要尊重市场,却也明确提出要反对过度的“卷”:“市场的伟大,就在于不断地形成压力,迫使你不能睡懒觉,不能躺平。你可以睡懒觉,你可以躺平,但是明天和后天的早餐,自然就不是你的了。光伏行业‘卷’也要适度,避免过度地‘卷’。”
实际上,在光伏行业遭遇非理性竞争重击的2024年,业内几乎旗帜鲜明地一致提出要倡导行业自律,反对“内卷式”竞争。刘汉元则是为数不多会在公开场合提出光伏行业“内卷”具有双重性的企业家,但光伏行业的恶性竞争程度也超出了他的预料,以至于他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呼吁:“别让‘内卷’、‘踩踏’,毁了行业未来。 ”
刘汉元常常会把“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点挂在嘴上。虽然他今年已经缺席了不少行业活动,但在“反内卷”这件事上,他与其他光伏企业家步履一致。
2025年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了一场光伏行业制造业企业座谈会,刘汉元亦与另外13家主流光伏企业的负责人一同出席。
这场会议更被业内视作光伏行业“反内卷”升级的信号。
寻找安全区
7月25日盘中,多晶硅2508期货一度突破54740元/吨,涨幅近5%。近一个月内,该期货指数已经累计涨幅超过60%,表明业内看多未来硅料现货价格的修复趋势。
在现货市场,国内多晶硅价格已经站稳4万元/吨上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7月23日公布的价格显示,当周N型多晶硅复投料、致密料以及N型颗粒硅的成交均价分别为4.68万元/吨、4.38万元/吨、4.40万元/吨,较上一周环比上涨12.23%、13.47%、7.32%。
多晶硅现货报价已经连续三周上涨,业内将其原因归结于硅料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反内卷”号召,报价以“不能低于全成本”为基准点。
不可否认的是,在政策端强有力的支撑下,刘汉元所期待的“柳暗花明的阶段”或将到来。过去一个月,作为多晶硅龙头股的通威股份,其股价也出现了50%左右的反弹。
资本市场的反应,表明的是对行业预期的改善。然而,现实依旧有些骨感。
7月14日晚间,通威股份公布了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49亿元至-5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其亏损有所扩大。在公告中,通威股份解释称,报告期内,行业供需失衡状况仍未显著改善,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受此影响,公司报告期内经营录得亏损。
2025年是通威股份完成一体化布局的第二个完整自然年。刘汉元曾向媒体坦言,过去两三年里,行业认为一体化是发展的方向,因此通威有所延伸,“是想在配套协同上形成一个规模成本、交易成本、组织成本领先的全球供应链。”
可一体化模式在产业周期性低谷中的包袱更重。当全产业链价格“泥沙俱下”,通威股份在产品端所承受的压力则由硅料、电池片扩大为硅料、电池片、组件。而在光伏主材环节,组件环节的竞争最为激烈,毛利率最为低迷,这也使得通威股份在面临本轮周期考验时的难度比往年更大。
在刘汉元、刘舒琪父女的带领下,通威股份在这轮周期性调整中不断寻找安全地带,酝酿反弹势头。
7月初,通威股份控股子公司永祥股份完成了增资扩股并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
永祥股份是通威股份硅料业务的核心载体,2025年3月,其曾公告拟引入不超过100亿元的战略投资。
最终的融资虽然不及外界预期——工银金融资产、中国中信金融资产、交银金融资产、中银金融资产、建信金融资产、中国东方资产等11家金融投资机构增资49.16亿元,获取永祥股份约15.4%的股份可以杠杆的股票平台,但这轮融资将极大改善通威股份整体的现金流压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专业在线配资炒股_专业股票配资_炒股专业配资观点